新闻资讯

Technical articles

×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首页 > 新闻资讯 > 问答资讯

倾角传感器的应用都有哪些领域?

来源:德克西尔 时间:2023-03-06 14:18:55

        倾角传感器用于各种测量角度的应用中,在行业应用也十分广泛。例如,高精度激光仪器水平、工程机械设备调平、远距离测距仪器、高空平台安全保护、定向卫星通讯天线的俯仰角测量、 船舶航行姿态测量、盾构顶管应用、大坝检测、地质设备倾斜监测、火炮炮管初射角度测量、雷达车辆平台检测、卫星通讯车姿态检测等等。


1、海事地理

        山体滑坡,雪崩——双轴倾角传感器配合液位传感器用于山体滑坡或雪崩监测,通过无线传感系统将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山体状态,可以有效减小山体滑坡带来的损失。
 

2、建筑工程

       高层建筑安全监测——目前世界上摩天大楼越来越多,为了监测大楼的安全性能,可以应用高精度的伺服倾角传感器,该系列倾角传感器可以感应微小角度的变化,可以用于大楼摆幅、震动、倾斜等监测。

 

3、水库大坝

       大坝安全监测——大坝垮塌事故已经发生多次,为了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减少财产损失,通过倾角传感器的监测仪器和设备,及时取得反映大坝和基岩形态变化以及环境对大坝作用的各种数据的观测和资料处理等工作。其目的是分析估计大坝的安全程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设法保证大坝安全运行。

 

4、挖掘机械

       挖掘机——为了实现挖掘机的三维空间定位,在安装工作装置各关节角度传感器的基础上,又安装平台回转角度检测装置和平台倾角传感器,并在斗杆上安装激光接收仪用于检测地面激光发射器发射的水平机关相对于接收仪零位的高度。建立挖掘机的运动学模式,推导车体相对于大地的坐标变换矩阵,即完成三维空间的车体定位,并得到常用简单的车体高程定位公式,实现挖掘机挖掘轨迹的三维空间定位为实现挖掘机的三维空间轨迹精确与挖掘机深度控制打下基础。

 

5、现代汽车

       汽车四轮定位——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智能性越来越高。汽车侧向倾斜角度传感器的应用是防止汽车在行驶中发生倾翻事故的一种 有效方法。是提高汽车安全性的重要措施,特别是越野车。双层客车等重心较高的汽车更有必要性。汽车倾翻的实质是:行驶中向外的倾翻力矩大于向里的稳定力矩,当重心高度一定时,倾斜力矩由倾翻力(向外的侧向力)决定。

 

6、机器人

      机器人——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发展很快,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早就开始对各种机器人进行系统的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机器人上应用了大量的传感器,其中倾角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机器人的状态。

 

7、铁路铁轨

      轨检仪:目前的轨道测量方式智能程度差,测量精度低,操作时间长,迫切需要设计一种适用于一般使用的便携式智能化轨道检测仪倾角传感器用于轨检仪,用于实时检测铁道的倾斜度和高度差。

 

8、输电线塔

      输电线铁塔倾斜智能监测——输电线铁塔的倒塌事件时有发生,一旦发生倒塌,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倾角传感器应用于输电线铁塔倾斜角度监测,可以实时监测输电线倾斜角度,一旦因为大风等自然灾害导致倾斜角度过大,实时发出预警信号,由工作人员及时维修减少损失。

 

9、平台控制

     船载水平平台——倾角传感器在船载水平平台上应用,用于船载卫星跟踪天线的底座,以保持天线始终处于水平状态,对平台进行实时控制,可以隔离船体的俯仰和横滚运动,使平台处于水平。


10、太阳能

      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它的应用正在世纪范围内普遍的增长,利用太阳能发电就是一个使用太阳能的方式,因此为了得到充足的利用太阳能,如何选择太阳能电池方位角与倾斜角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利用倾角传感器调整角度,将太阳能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传感器知识

公众号:德克西尔

传感器产品二维码

加微信

购买传感器产品

微信号:Drksir-13515810281

相关内容推荐
车载氢气传感器发展历程:从起步到突破

车载氢气传感器发展历程:从起步到突破

         一、引言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攀升,氢燃料电池技术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在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而车载氢气传感器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其发展历程见证了汽车能源技术变革的重要进程。它从最初的简单尝试到如今的高精度、高可靠性设备,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富有意义的阶段。        二、早期探索阶段(20 世纪初 - 20 世纪中叶)        (一)基础研究的开端        在 20 世纪初,氢气检测技术开始有了初步的科学探索。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氢气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质上,为后续传感器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石。例如,科学家们对氢气与某些金属的反应特性进行研究,发现氢气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与金属形成氢化物,导致金属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这一现象为早期氢气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原理方向。        (二)简单原理的应用尝试        到了 20 世纪中叶,随着汽车工业的逐渐兴起以及对氢气在汽车应用方面的初步设想,一些简单基于氢气物理化学性质的检测装置开始出现。这些早期的车载氢气检测装置多采用较为粗糙的催化燃烧原理。其原理是利用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通过检测燃烧产生的热量或火焰特性来间接判断氢气的存在与浓度。然而,这种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如检测精度低、响应速度慢、受环境因素干扰大等,而且装置体积庞大、稳定性差,难以满足车载环境的实际需求,但它开启了车载氢气传感器探索的大门。        三、技术雏形阶段(20 世纪中叶 - 20 世纪末)        (一)半导体技术的引入        20 世纪中叶后,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车载氢气传感器带来了新的曙光。半导体氢气传感器开始崭露头角,其原理基于氢气与半导体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当氢气吸附在半导体表面时,会改变半导体的电子能带结构,进而影响其电导率或电阻值。通过测量这种电学性质的变化,就可以实现对氢气浓度的检测。与早期的催化燃烧式传感器相比,半导体传感器具有体积较小、响应速度有所提高等优点。但是,它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例如选择性较差,容易受到其他气体的干扰,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而且其长期稳定性不足,在长时间使用后,传感器的性能会出现明显的漂移,需要频繁校准。        (二)电化学技术的起步        同一时期,电化学技术在氢气传感器领域也开始得到应用。电化学氢气传感器利用氢气在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来产生电流信号,电流大小与氢气浓度成正比。这种传感器在理论上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然而,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电极材料的性能限制、电解质的稳定性问题以及封装工艺的不成熟,电化学车载氢气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响应时间较长、工作温度范围窄等缺陷,但其独特的检测原理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了重要方向。        四、发展突破阶段(21 世纪初 - 至今)        (一)材料创新驱动        进入 21 世纪,随着纳米技术等新材料科学的兴起,车载氢气传感器迎来了材料创新的黄金时期。新型纳米材料如纳米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石墨烯等被广泛应用于传感器的制造。例如,纳米金属氧化物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高的特点,能够显著提高传感器对氢气的吸附和反应效率,从而大大提升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石墨烯的优异电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使其在改善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这些新材料的应用使得车载氢气传感器在性能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能够更精准、快速地检测氢气浓度,满足氢燃料电池汽车对氢气检测日益严格的要求。        (二)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集成        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发展为车载氢气传感器的小型化和集成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 MEMS 技术,可以将传感器的敏感元件、信号处理电路等集成在一个微小的芯片上,实现了传感器体积的大幅缩小。这不仅有利于在车载有限空间内的安装与布局,还降低了传感器的功耗,提高了其整体性能和可靠性。同时,MEMS 技术使得传感器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降低了生产成本,为车载氢气传感器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智能化与多功能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渗透,车载氢气传感器朝着智能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的传感器能够实现自我诊断、自动校准以及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分析。例如,传感器可以将检测到的氢气浓度数据通过车载网络传输到车辆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智能决策,如调整氢气供应、启动安全防护程序等。此外,一些车载氢气传感器还集成了温度、压力等多种检测功能,能够更全面地监测车载氢气系统的运行状态,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五、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一)面临的挑战        尽管车载氢气传感器在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在复杂的车载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振动、温度变化、湿度波动以及电磁干扰等因素都会对传感器的性能产生影响,需要开发更加有效的抗干扰技术和稳定性增强措施。其次,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氢气传感器的精度和检测下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氢气泄漏的早期阶段,需要传感器能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氢气泄漏,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目前部分传感器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此外,成本控制也是一个重要挑战,虽然 MEMS 技术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但要实现车载氢气传感器在更广泛的汽车市场中的普及应用,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制造工艺、降低原材料成本等。        (二)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车载氢气传感器将继续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随着新材料科学、微纳制造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持续发展,车载氢气传感器有望在性能上实现更进一步的突破。例如,开发出具有更高灵敏度、更好选择性、更强抗干扰能力且成本更低的新型传感器材料;通过微纳制造技术实现传感器的超小型化和超高集成度,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车载电子系统的发展需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传感器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能够根据不同的车载环境和运行工况自动调整检测参数,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随着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车载氢气传感器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这也将促使更多的科研力量和企业投入到车载氢气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中,推动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助力全球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进程。        六、结论        车载氢气传感器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创新与突破的历史。从早期的简单原理探索到如今融合多种先进技术的高精度、智能化设备,它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为解决车载氢气检测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推动了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发展。尽管目前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车载氢气传感器必将在未来的清洁能源交通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构建绿色、高效、安全的汽车能源体系贡献核心力量。
2025.01.03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一、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的研究现状:        1.引发因素的深入研究:        内部短路:机械外力作用(如碰撞、挤压、针刺)导致电池内部结构变形,使隔膜被刺破或损坏,正负极直接接触引发短路,这是热失控的常见因素之一。制造过程中的工艺问题或质量控制不严格,导致电极材料不均匀分布、隔膜缺陷等,也可能在电池使用过程中逐渐发展成内部短路。        电解质分解:高温条件下,锂离子电池中的有机溶剂会发生分解,产生气体和热量。常用的碳酸酯类有机溶剂在高温下会分解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并且电解质分解产生的气体和热量会进一步与电池内部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进一步加剧热失控。        正极材料分解:高温环境下,正极材料的结构会发生变化,化学性质变得不稳定。例如钴酸锂等正极材料在高温下会分解产生氧气,氧气的释放会增加电池内部的氧气浓度,为燃烧等剧烈反应提供条件,并且正极材料分解产生的氧气会与电解质发生反应,进一步释放热量。        负极材料反应:负极表面的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 膜)在电池温度升高或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时会发生分解,导致负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直接接触,引发一系列反应,产生热量。此外,充电速度过快或电流过大时,负极表面可能会形成锂枝晶,锂枝晶会刺穿隔膜,导致正负极之间的短路,从而引发热失控。        电池过充:过度充电时,正极材料中的锂离子过度脱出,导致正极材料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电池内部的电压升高,引发一系列副反应。电解液组分在正极表面发生不可逆的氧化分解反应,产生气体并释放大量热量,导致电池内压增加和温度升高。        2.复杂反应过程的探索:        多阶段反应特征:热失控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目前研究将其大致分为几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要反应和热量释放特点。例如,最初可能是 SEI 膜的分解,随后是隔膜坍塌、内部短路,接着是正极与电解液的剧烈反应等。        相互耦合的反应:电池内部各组件之间的反应相互影响、相互耦合。例如,负极产生的气体可能会穿梭到正极侧,加速正极的放热反应;正极材料分解产生的氧气又会进一步促进电解质的分解等。        3.原位检测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准确地理解热失控机理,原位检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金华教授和王青松研究员团队与暨南大学郭团教授团队研制出可植入电池内部的高精度、多模态集成光纤传感器,能够实现对电池热失控全过程内部温度和压力的同步精准测量,为研究热失控的演变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3。        4.对电池体系热兼容性的关注:研究人员认识到电池材料(电极材料、电解质、添加剂等)之间的热兼容性对电池安全性至关重要。单纯提高某一组分的热稳定性无法确保电池整体的安全性能提升,需要综合考虑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的发展趋势:        1.多尺度研究:        微观尺度:借助先进的表征技术,如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同步辐射 X 射线技术等,深入研究电池材料在微观层面的结构变化和反应机理。例如,探究电极材料在热失控过程中的晶体结构演变、元素价态变化等,以更好地理解热失控的起始机制和微观反应过程。        宏观尺度:在宏观层面,关注电池模组和电池系统的热失控传播机制。研究热失控在电池组内的传播规律、热传递方式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和热管理策略来抑制热失控的传播,对于提高大型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2.跨学科研究:        与材料科学结合:开发新型的电池材料,如具有更高热稳定性的电极材料、不易燃的电解质、耐高温的隔膜等。通过材料的创新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从根本上降低热失控的风险。例如,研究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的液态电解质,以解决液态电解质易燃的问题,同时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与热物理学结合:深入研究电池内部的热传导、热扩散等热物理过程,建立更准确的热模型。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热量在电池内部的传递和积累过程,为电池的热管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结合: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预测电池的热失控行为。通过建立电池的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电池的热行为,为电池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提供指导。        3.实际应用场景的针对性研究:        电动汽车应用: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在复杂使用环境下(如高温、低温、快速充放电等)的热失控机理研究将成为重点。研究如何提高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开发有效的热失控预警和防控技术,以满足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和市场需求6。        储能领域应用:在大规模储能领域,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要求更高。研究人员将关注电池组在长期储能过程中的热稳定性,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热失控风险。同时,开发适用于储能系统的热管理技术和安全监控系统,保障储能系统的安全运行。        4.标准化研究: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制定统一的热失控测试标准和评估方法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有助于准确评估不同电池产品的安全性,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024.12.23
中国在氢储能领域的成功应用案例有哪些?

中国在氢储能领域的成功应用案例有哪些?

        中国在氢储能领域有以下一些成功应用案例:        1.广州小虎岛电氢智慧能源站:        这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示范工程、国内首个应用固态储供氢技术的电网侧储能型加氢站。该站实现了从电解水制氢,到固态氢储存,再到加氢、燃料电池发电和余电并网的完整流程。其采用的固态储氢技术,通过氢气与新型合金材料发生化学反应来存储氢气,解决了常温条件下固态形式存储氢气的技术瓶颈。固态储氢装置具有体积储氢密度高、充放氢压力低、安全性好等优势,且核心技术和装置全部国产化,固态储氢装置核心单元的体积储氢密度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浙江衢州分布式氢电耦合实验方舱:        于 2023 年 7 月 13 日在衢州顺利投运,是浙江首个分布式氢电耦合实验方舱。该项目以新型电力系统领域氢储能技术为切入点,开展源网荷储分布式协调优化研究,探索实现多种能源集中控制、管理以及调配,为氢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处于实验阶段,方舱配置光伏板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固体储氢罐可储存一定量氢气,可同时供多辆新能源车充电,未来有望在分布式保供电、电网削峰填谷、用户侧储能等场景广泛应用。        3.中船风电风光氢储试验场:        该项目位于敦煌北戈壁滩的中船风电风光氢储试验场,场内可再生能源发电、离网制氢及氢能消纳三大核心技术环节全面贯通,燃料电池系统成功发电。该项目采用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组网技术和锂电 — 燃电混合储能模式,搭载自主开发的风光氢储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将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共同作为调峰载体和后备电源,对源网荷储氢多能系统进行多尺度协调控制,实现了 100% 可再生能源供电,为应对可再生能源固有波动性对电力系统调峰、消纳及稳定运行带来的挑战提供了科学路径。        4.安徽六安 1 兆瓦分布式氢能综合利用站电网调峰示范项目:        该项目是国内第一个兆瓦级氢能源储能电站,由国网安徽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 5000 万元。该项目体现了氢储能在电网调峰方面的应用潜力,对探索氢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5.东方电气都江堰工业园区氢储能供电站:        该项目是国内首个绿电制氢储氢发电商业应用项目,将在都江堰建设 10 兆瓦等级的工业园区氢储能供电站。项目一期建设绿电电解水制氢系统、气态储氢系统和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通过绿电制氢、氢储能和氢发电保障工业园区峰电时段供电,打造工业园区绿色低碳电力供应新模式,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6.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        2024 年 3 月 21 日,由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长春成功达速试跑。列车应用了多储能、多氢能系统分布式的混合动力供能方案,采用了自主开发的氢电混动能量管理策略和控制系统,实现了整车控制的深度集成,大幅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同时提高供能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最高续航里程可达 1000 公里以上。这标志着氢能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        7.宝丰能源绿氢综合示范项目:        宁夏首个氢能产业项目,也是国内最大的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制氢储能项目。2021 年 2 月,年产 1.6 亿立方的绿氢综合示范项目已部分建成调试进入试生产阶段。该项目全部投产后对于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实现绿氢替代化石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8.国华投资河北分公司丰宁风光氢储 100 万千瓦风光项目:        这是国家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中唯一一个集风、光、氢、储、产五大元素的综合性一体化示范项目。项目位于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坝上丘陵地带,总投资约 58 亿元,规划装机总容量 100 万千瓦,配套储能容量 115 兆瓦 / 230 兆瓦时,3 座油氢站、1 座制氢工厂。项目每年可生产绿电 20.7 亿千瓦时、绿氢 1700 万标方,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2024.12.23
在线客服

业务咨询

技术咨询

售后服务

PC端自动化二维码
135-1581-0281 (即时通话) 459879587 (在线询价) 135-1581-0281 (长按复制)
扫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