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Technical articles

×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文章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之碰撞试验标准

来源:德克西尔 时间:2023-11-27 16:35:07

        由于氢燃料电池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技术特点和所用燃料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汽油车发展历程已过百年,而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公众对其安全性稳定性存疑,在选择燃料电池车时存在较多的顾虑。

        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进行与传统燃油车相似的车辆测试之外还需要针对氢燃料的储运方式、氢气易燃的特性,采取更多试验方法来评估安全性能,保证燃料电池车运行安全。

        今年6月,由中国、美国、韩国和日本共同牵头修订的UN GTR No.1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以下简称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法规)经投票表决,获得全票通过。

        UN GTR No.13制定了车辆在碰撞条件下系统完整性的要求,同时,本次修订在2013年发布的侧重于乘用车安全的UN GTR No.13一阶段(目前为二阶段)文本基础上,增加了对重型车辆的安全性要求,更加贴合我国燃料电池车辆物流、客运等应用场景中的试验需求。

        UN GTR No.13中规定的燃料电池车碰撞后完整性要求,包括燃料泄漏限值、封闭空间内的浓度限值和储氢容器位移。

        燃料泄漏限值:在时间间隔Δt内,氢气泄漏的平均体积流量不得超过118NL/min

        封闭空间内的浓度限值:空气中氢气浓度超过4%时遇到明火会发生燃烧,因此氢气泄漏不得导致乘客和行李舱内的氢气体积浓度大于空气体积的4.0%。如果压缩氢气储存系统的截止阀在碰撞后5s内关闭,且压缩氢气储存系统无泄漏,则满足要求。

        储氢容器位移:容器应至少在一个连接点处与车辆保持连接。

        由于氢气本身具有密度小的特点发送泄漏后会快速扩散当车辆发生碰撞后,泄露的氢气积聚在车辆内部封闭环境中,存在爆燃的风险。基于氢气具有无色无味的特性,当发生泄漏很难被发现因此需要在碰撞后进行封闭空间的浓度测试。

        氢气传感器可以测量空气中氢气的含量。这些传感器应经过可追溯的参考校准,以确保在空气中氢气浓度为4.0%时,其精度为±5%。

        此外,氢气传感器的测量能力至少应超过目标条件25%满量程。最后,这些传感器应能够在10秒内对90%满量程的浓度变化做出响应。

        在碰撞之前,氢气传感器按如下所述,放置于车辆的乘客舱和行李舱中。

        1.距离驾驶员座椅上方车顶篷250mm以内,或靠近乘客舱顶部中心;

        2.距离车辆内行李舱顶部100mm内,不会直接受到将要进行的特定碰撞撞击影响。

        3.在乘客舱后排座位前方,距离车内地板250mm范围内;

        安全法规中提出,传感器应牢固地安装在车辆结构或座椅上,不会被碰撞试验导致的碎片、气囊排出的气体和抛射物破坏,并由位于车辆内的仪器或远程传输设备记录碰撞后的测量值。

        氢气传感器在车辆停止后开始采集封闭空间内的碰撞数据。在碰撞后持续的60分钟内,应至少每5秒采集一次来自传感器的数据。在碰撞后60分钟测试期间,每个传感器的读数应始终低于目标标准4.0%

        试验内容除了上述提到的封闭空间氢气浓度测试,对于车辆不同的储氢方式,法规中也进行了针对压缩氢气储存系统和液氢储存系统(LHSS)的泄漏测试标准。

        为了更加符合国内燃料电池车辆的使用场景和技术特点,我国的相关机构和企业也开始进行有关燃料电池车辆碰撞测试的标准制定工作。有相关专家表示:燃料电池汽车总体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还在提高,安全性是它的关键指标之一,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今年5月,在襄阳举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及系统耐久性标准专题研究组会议。GB/T《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主要讨论了测试对象、整车碰撞/滑车测试选择、不同类型车辆碰撞要求分类、压缩氢气储存系统温度测量等方面内容。

        为探索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成长路径,构建开放共赢的发展格局,氢启未来网将于1129日在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HVFC 2023中国(成都)氢能汽车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大会

        大会拟邀请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科研机构等相聚成都,共同探讨氢能汽车与燃料电池产业有关话题,搭建行业交流与合作平台,交流学术思想,助力产业发展。

         

        


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传感器知识

公众号:德克西尔

传感器产品二维码

加微信

购买传感器产品

微信号:Drksir-13515810281

相关内容推荐
​极早期电气火灾监测装置的使用寿命有多长?

​极早期电气火灾监测装置的使用寿命有多长?

        在电力系统中,预防胜于治疗。一旦发生电气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极早期电气火灾监测装置就像是配电柜的“健康卫士”,它们默默地守护着每一个电路节点,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然而,您是否曾想过这些默默工作的英雄们究竟能坚守岗位多久?今天,我们将揭开这一神秘面纱,探讨极早期电气火灾监测装置的使用寿命究竟有多长。        1. 设计寿命与实际使用        极早期电气火灾监测装置的设计寿命通常是由制造商根据行业标准和产品测试来确定的。一般而言,高质量的产品设计寿命可达10至20年不等。但是,实际使用寿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条件、维护保养情况以及操作频率等。        2. 环境影响        安装环境对于监测装置的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设备长期处于高湿度、高温或存在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其内部电子元件可能会加速老化,从而缩短整体寿命。因此,在选择安装位置时,应尽量避免上述不利条件,并考虑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3. 维护保养的重要性        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是延长监测装置使用寿命的关键。通过及时清理灰尘、检查接线端子的紧固程度以及更换老化的零部件,可以有效地防止故障的发生,保持设备的最佳工作状态。此外,按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进行规范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4. 技术更新换代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技术和材料不断涌现,使得新一代监测装置具备更高的性能和更长的寿命。当您的现有设备接近其预期寿命时,不妨关注市场上是否有更加先进的替代品。这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还能带来额外的功能优势,例如智能化管理和远程监控等功能。        5. 制造商的支持和服务        选择一家有信誉的制造商同样重要。优质的售后服务团队可以在设备出现问题时提供快速响应和技术支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并优化系统配置。同时,一些厂商还会推出延保服务,为客户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极早期电气火灾监测装置的实际使用寿命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为了确保这些关键设备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建议用户重视日常维护保养,并选择可信赖的制造商作为合作伙伴。若您正为电气安全布局,欢迎随时联系我们,携手共创安全用电环境。
2024.12.21
热解粒子是什么?

热解粒子是什么?

        一、什么是热解粒子?        热解粒子是物质在受热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微小颗粒。当电气设备、电线电缆、开关接头等有机材料受热,且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其内部化学键开始断裂,分子结构被破坏,进而分解形成各种气态、液态和固态产物,其中固态的微小颗粒部分就是热解粒子。这些粒子通常具有特定的粒径分布范围,一般在纳米至微米级别,并且其化学组成与原始材料密切相关,携带了材料热解过程的关键信息。        二、热解粒子有哪些特性?        1.粒径微小:如前文所述,热解粒子大小多处于纳米到微米尺度,这使得它们能够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易于扩散,增加了被探测到的难度,同时也意味着一旦产生,能迅速在周围空间传播,为早期火灾预警提供了可能。        2.化学成分复杂:取决于热解的原始材料,热解粒子包含多种有机和无机成分。例如,来自电线绝缘外皮的热解粒子可能含有聚氯乙烯分解产生的氯化氢、碳黑等;从电路板热解而来的粒子会有树脂、金属氧化物等成分,这些复杂成分反映了热解发生的源头。        3.产生与温度关联:热解现象严格受温度制约,不同材料有其对应的热解起始温度。一般来说,常见的电气绝缘材料在 150℃ - 300℃左右开始热解,随着温度升高,热解速度加快,热解粒子的产生量也随之增多,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三、热解粒子在电气火灾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电气火灾发生前,往往存在电气设备过热、短路等故障,促使绝缘材料等受热分解产生热解粒子。热解粒子作为早期火灾的 “信使”,其浓度变化能够反映电气系统的健康状况。当热解粒子浓度在局部区域逐渐升高,意味着有潜在的火灾风险正在累积,此时若能及时探测到,就如同捕捉到火灾的 “蛛丝马迹”,可以提前启动预警,争取宝贵的时间采取措施,如切断故障电路、排查过热设备等,有效遏制火灾的发生和蔓延,极大地提高电气系统的安全性。        四、如何探测热解粒子?        目前主要依靠热解粒子探测器。这种探测器通常内置高精度的采样装置,能够主动或被动地收集周围空气中的粒子样本。其核心传感部件利用物理或化学原理对热解粒子进行甄别,例如,有的基于光电效应,当热解粒子通过检测区域,改变光路或光强,触发光电传感器响应;还有的运用化学吸附与电导率变化原理,热解粒子吸附在特定材料上引起电导率改变,进而被检测到。探测器内的微处理器结合复杂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排除环境干扰,准确判断热解粒子的浓度及变化趋势,一旦达到报警阈值,即刻发出警报。
2024.12.21
极早期电气火灾监测装置与与传统的火灾报警系统有什么区别?

极早期电气火灾监测装置与与传统的火灾报警系统有什么区别?

        极早期电气火灾监测装置与传统火灾报警系统的区别:        一、监测原理        1.传统火灾报警系统:靠感烟、感温探测器,像离子感烟探测器依据烟雾影响电离室离子电流,感温探测器依温度升高来监测,环境烟雾、温度达阈值就报警。        2.极早期电气火灾监测装置:重点监测电气线路的剩余电流、温度、绝缘状况等电气参数,线路漏电致剩余电流超设定值、温度异常升高时报警。        二、报警时间        1.传统火灾报警系统:火灾发生且产生足量烟雾或温度明显升高后才报警,较滞后,初期少量烟雾时可能察觉不到。        2.极早期电气火灾监测装置:电气隐患刚出现、未形成明火或大量烟雾前就能预警,像轻微漏电、局部小幅度升温时即可察觉。        三、监测范围        1.传统火灾报警系统:针对如房间等较大防护区域整体环境监测烟雾、温度,报警后难精确定位故障点。        2.极早期电气火灾监测装置:聚焦配电柜、电气线路等电气系统特定部位,能精准指向具体线路、插座等故障位置。        四、系统构成        1.传统火灾报警系统:由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报警控制器、声光报警器组成,探测器采集信号传至控制器处理判断后报警。        2.极早期电气火灾监测装置:有监测主机及剩余电流互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探测器,装在电气线路上采集参数传主机分析处理。        五、误报率        1.传统火灾报警系统:因靠环境烟雾、温度监测,易受灰尘、水汽、烹饪烟雾干扰,误报率高些。        2.极早期电气火灾监测装置:主要监测电气参数,受环境干扰小,误报率低,但电气系统电磁干扰、设备老化时也可能误报。        六维护成本        1.传统火灾报警系统:定期清洁、测试探测器、换电池,维护较简单,成本低,故障排查修复较耗时费力。        2.极早期电气火灾监测装置:对设备精度要求高,需校准、检测探测器与主机,及时换老化损坏部件,维护成本高。
2024.12.20
在线客服

业务咨询

技术咨询

售后服务

PC端自动化二维码
135-1581-0281 (即时通话) 459879587 (在线询价) 135-1581-0281 (长按复制)
扫码加微信